油画厂家
免费服务热线

Free service

hotline

010-00000000
油画厂家
热门搜索:
技术资讯
当前位置:首页 > 技术资讯

暧昧短信谁设下收费陷阱

发布时间:2020-02-11 04:08:30 阅读: 来源:油画厂家

核心提示

偶尔收到熟人发来“荤”段子短信大家通常只会一笑了之,可是,如果你不管白天黑夜随时都会收到不知来自何方的“诱惑短信”,恐怕就笑不出来了。在大多接收者恼羞成怒狂按删除键的同时,也有不少人心中纳闷:这些言语露骨的短信后面是否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?“引诱陷阱”又该如何躲避?究竟是谁在以此营生?谁又能出面踩一脚“刹车”?

本报记者在业内人士的帮助下对此开展了调查。

8月25日下午,记者手机上收到的一条“诱惑”短信。

手机这种带有私隐色彩的工具,随着各种陌生短信的介入,正逐渐变得有些尴尬。当铃声响起或者嗡嗡震动时,很有可能你接到的就是带有“私房”、“声色”等让你“周身发烫”、“面红耳赤”的“诱惑短信”,这些不堪入目的垃圾短信究竟想干什么?

莫名“诱惑”不请自来

“有花堪折直须折,谁解寂寞女儿心……”当这条短信的上半部分出现在手机上时,记者以为又是某个好友发来的搞笑短信。但接下去的内容却让人恼羞成怒:“发短信MM到01001了解美艳少妇……只为你疯狂,询13798488209。” (省略号部分因过于敏感,故隐去,下同。)

下面的几秒钟之内所进行的操作无非是一删了之,但一堆疑问也随之而来。对方怎么知道我的手机号码?接受这样一条短信要不要钱?这是不是陷阱?

这还没完,让人心烦的短信接踵而来。“刚听个好东西,性感女人……声色撩人现场直播……拨125905259就能听。还不够?发LX到8168体验超爽快感,本月免费。”为了夺人眼球,诸如此类让人面红耳赤的龌龊语言还经常变换写法,甚至上来就是大段色情小说巨细靡遗的动作描写。

为了调查这些垃圾短信的来源,记者分别拨打了发送短信的两个手机号码。它们分别是:“13798488209”、“13572047076”,但对方一直处于占线状态,偶尔拨通也在响五六声后答复“暂时无法接通”。记者通过查询得知,这两个手机号码分别来自深圳和广州,为私人手机号码。

幕后“黑手”究竟是谁?

短信中出现的“01001”和“125905259”两个号码究竟是什么服务?记者发现,这两个号码不能用座机接通,只能用手机拨打。为调查取证,记者求助我市某电信运营企业。

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,两个号码背后的公司浮出水面。“01001”是一家深圳公司的SP(应用服务提供商)开通的“音信互动业务”,名称为“闺中密友”;而“125905259”则来自北京某公司,业务名称为“NBA球迷公社”。

据介绍,SP即应用服务提供商,它提供无线增值服务的收费平台、技术支持、解决方案等。而“音信互动业务”仅是其服务的冰山一角,它还能提供如手机彩铃、图片等等。“全国现在有大大小小的SP约4000家。”

通过技术手段,记者听到了“125905259”所提供的服务内容。实际上,话筒里传来的声音并没有短信中描写的那么“火辣”,不过是按某键获得某一项“性保健咨询”服务,而且这些服务均为录音。“01001”传来的声音内容则稍显暧昧,不过也仅仅是一个录音女声“娓娓道来”一些让人尴尬的小故事,并没有涉及色情、淫秽的违法内容。这样看来,两个SP都是打“擦边球”,毕竟两个号码都是公开的,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内容进行监督。

而在资费收取方面,两家SP也有不同。“01001”属包月业务,资费为每月7元,如果拨打这个号码,对方将自动默认开通此业务;“125905259”属按时长收费业务,资费为每分钟1元。

在调查中,记者发现自己收到此类短信时,周围的同事也相继收到相同内容的短信。技术人员解释说,短信是用电脑群发器按号码段进行群发的,并没有针对性,只是“碰上能发出去的就发了”。

大家都说自己“无辜”

烦人的垃圾短信接踵而至,责任究竟该由谁来担?各大电信运营商都觉得自己很“冤枉”。厦门某电信运营商工作人员发给记者的一封“适用所有电信运营商”的邮件中说,去年以来,随着管理力度加大,通过SP的端口号直接对手机用户进行短信群发骚扰,或以短信陷阱的方式引诱用户定制业务等违规行为得到了有效遏制。“但现在情况又有变化,这种‘骚扰’ 短信以点对点短信,即私人手机号码的形式出现,而我们没有权力剥夺用户发送短信的权利。”

因为,这类“骚扰”短信内容基本上是以用户的朋友或熟人的名义来设置陷阱,引诱用户回复信息至相应的SP服务代码或者拨打某个声讯电话,之后产生费用,但由于上述“骚扰”短信发送号均为异地手机发送,隐蔽性强,不易找到其违规的证据(用户或运营商找到短信内容中所留的业务代码的SP时,SP往往声称这些“骚扰” 短信纯属用户的个人行为,与他们公司无关)。

这么看来,电信运营商对于这种短信也是“鞭长莫及”,而SP们则在所谓的“不知情”状态下从掉入“陷阱”的用户手里收取大量钱财。最苦的仍为使用手机的普通百姓,他们不得不忍受这个莫名其妙而又令人烦心的“个人行为”。

文/本报记者 徐景明 通讯员 高熠

图/本报记者 陈立新

马上评论:不信灭不了短信陷阱

如果我收到的那些短信有10%是真实的,我大概就是这个世界上最“幸福”的人了。因为每天总有那么多人表示愿“以身相许”,或者“恭送大奖”。我不能说自己一次都没心动过,但每每想到那么多因相信短信或破财、或失身的血淋淋的例子,我颤抖的拇指就停了下来。

毫无疑问,用户加强自我防范,是防止受骗上当最好的办法。提高警惕,不贪小便宜,不中美人计,不回来路不明的短信,不打莫名其妙的电话,相信会让大部分骗子无功而返。

严厉的处罚是剿灭陷阱的有效途径,但这恰恰是我们的软肋。比如,此次本报记者通过调查证实,两个SP明显违规,但它们会否受到惩罚?谁来处罚?凭什么处罚?目前似乎无法得到满意的答复。

很显然,我们需要一个强力的监管。可以借鉴的如韩国,韩国去年底修改的《信息通信网法》规定:对未经用户同意发送电话广告和手机垃圾短信的行为将处以最高3000万韩元的罚款。值得期待的是,有望年内出台的《治安管理处罚法》将对手机短信骚扰设置专门的处罚依据。如果顺利,这对短信陷阱不啻一个杀手锏。

一严防,二严打,不信灭不了短信陷阱。

柳长街

律师说法:“陷阱短信”违反《消法》

除了用不健康内容引诱用户上当外,还有一部分SP用非常直接的方式设“陷”。比如下面这条短信:“一眼就看出你为何缺钱:七个颜色的信封,你直觉认为哪个里面装有一万元?A红色、B绿色、C紫色、D蓝色、E褐色、F白色、G黑色、回复U免费揭晓答案。”

厦门联合信实律师事务所郑剑云律师说,此类“陷阱短信”既是对用户的“骚扰”,同时也带有很大程度的“欺诈”。这种行为违反了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,也违反了其他一些相关的行政规定。

我国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第8、9条规定,“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、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”和“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”。并且,第49、50条规定,“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,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”,“对商品或者服务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”经营者,将会受到相应处罚。

中山工商税务登记查询

深圳工商税务注册

公司变更